- 发布日期:2025-09-07 12:41 点击次数:73
渡江战役中,解放军在芜湖打扫战场时,见几个士兵围坐在一具尸体前大哭,便上前询问,一个四川口音的士兵说:“这是我们的军长,被打死了。”
战士们经过打听,得知死者是国民党二十军军长杨干才。但是这位士兵所说的“打死”并不准确,杨干才是在部队败局已定,苦等援军又等不来的情况下,举枪自杀的。
这一幕确实悲壮,连解放军战士也多少对杨干才心生敬意,在经上级指示后,战士们将他的尸体装殓埋葬,并立了简易的墓碑以方便家人找寻。
三大战役中,国民党部队兵败如山倒,不少根正苗红的中央军将领要么望风而降临阵倒戈,要么脚底抹油溜之大吉,气的蒋介石直跺脚。
可是杨干才这样一个出身于川军的杂牌军,却能够“从一而终”,不成功则成仁,实在是凤毛麟角。
杨干才是四川军阀杨森的侄子。打仗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,杨森对杨干才颇为重用,担任集团军总司令、省主席的他在抗战胜利后,极力保荐侄子担任了二十军军长。
二十军本就是杨森的基本盘,作为军阀中为数不多的“亲蒋派”,杨干才接手后,这支部队继续担任蒋介石的马前卒,可谓指哪打哪。
1948年8月,风雨飘摇中的南京政府再次玩起了加官进爵那一套,蒋介石为了确保杨干才继续为自己卖命,将二十军调整到宋希濂的十四兵团,并让杨兼任副司令官。
淮海战役打响后,解放军在粟裕的指挥下势如破竹,攻势如潮,国民党军队连连败退,损失惨重。蒋介石不断催促白崇禧,让他派十四兵团赶赴前线增援。
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国民党内部高层之间依然是“你支持的我就反对,你反对的我就支持”,白崇禧对蒋介石的命令更是百般推托。
十四兵团的主力是第二军与二十军。第二军军长陈克非既是黄埔生,又是浙江人,可谓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。陈克非接到老蒋命令后,二话不说命令一个整编师,作为先头部队登船。
白崇禧派遣心腹直接来到了渡口,以“剿总尚未下令,不得离开,否则军法从事”的名义,阻止了该师开拔。
对于二十军,白崇禧则是能拖则拖,并以武汉空虚的名义,对杨干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,劝其不要去趟淮海的浑水。
杨干才拿不定主意,去请示杨森。杨森最后还是决定,要听蒋介石的,不过表示可以借机要钱要装备,最好能够增加一个师的编制给二十军。
杨干才心领神会,他心中很是有底,如果连陈克非的第二军都没有开拔的情况下,他的二十军率先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,上面的这些要求又算得了什么呢?
果然如杨干才预料的那样,蒋介石不仅对所有条件全部答应,还在其到达下关之后,立即将其接到府邸亲自接见,大加赞赏一番。
杨干才的二十军先被安排在了蚌埠,做好了向东开进,支援黄维的十二兵团的准备。
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,不久之后,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输的裤衩都不剩了,黄维、黄百韬两大兵团覆灭,杜聿明被俘虏,解放军百万大军陈兵长江北岸,渡江迫在眉睫。
十二兵团是重装美械部队,可谓武装到牙齿,黄维又是身经百战,连这样的部队都覆灭,杨干才心中嘀咕,“共产党军队的战力真是强悍!”
1949年2月,二十军被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调去芜湖驻防。杨干才率兵在芜湖、鲁港、三山街一线精心布防,强拆民房,强拉民夫,沿岸构筑工事,并自恃装备精良、工事坚固,扬言要死守江防,确保江南安全。
4月20日午夜,解放军中路大军强渡长江。二十军重兵把守的三山街,成为了重点攻击对象,在双方的反复拉锯下,该地为了“战场绞肉机”。
汤恩伯亲自到芜湖前线督战,为了稳住和激励杨干才,他口头承诺升其为司令官的职务,临近的部队都归他指挥。
21日夜晚,解放军东西两路大军同时发动攻势,杨干才力战不支,部队很快土崩瓦解。杨干才率军撤退,却在4月24日被解放军围困于湾沚以南的凤凰山、芳山地区。
部下李介立见战况不妙,建议扔掉大炮,轻装向宣城方向突围。杨干才却没有同意,他坚持与解放军决一雌雄,因此也失去了逃命的最后机会。
关于杨干才的死,还有一种说法,就是他在乱军之中中了流弹,失血过多不治身亡。但无论是自杀也好,被流弹打死也好,杨干才作为杂牌军将领,能够用生命践行忠诚,蒋介石得知后非常感动。
覆巢之下安有完卵,二十军在渡江战役中被打残打散。也许是念在其忠诚的份上,1949年7月,国民党在重庆重组了二十军,由杨森的另一个侄子杨汉烈执掌。
杨汉烈不像杨干才一样愚忠,不久之后他率军投诚,二十军成为了解放军的部队。参考资料:特稿:国民党二十军军长杨干才之死——中红网